从润滑油看成品油市场化之路 [ 2011-11-02 ]
1992年至今,国产润滑油在市场化道路上行走了17年。这17年的润滑油市场变化,可以用“风生水起、跌宕起伏”来概括。目前,成品油市场化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,循着润滑油的市场发展之路,或许能为成品油的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。
整合:国产品牌发力
润滑油就在我们身边。4S店、换油中心、加油站便利店都可以看到润滑油的身影。然而,改革开放之初,百姓认识润滑油更多的是从喜力、壳牌等国外品牌开始。
1992年,中国润滑油业务对外开放。国外石油公司借其品牌润滑油相继进入中国润滑油市场。这些跨国公司旗下的润滑油公司不仅销售产品,也投资建厂,形成了约75万吨的年生产能力,并且每年销售进口成品润滑油10万吨左右。国外品牌一度占有80%左右的国内高端车用润滑油市场。
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突出强势品牌,攥拳出击,这也是国内企业欠缺的地方。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,中国石化曾尝试“火炬”计划,试图通过内部“六统一”增强品牌实力,整顿中低产品市场,但收效不大。
中国石油借鉴“火炬”熄灭的经验,从组织结构调整入手,着眼于先解决利益主体统一,再实现业务集中统一,于2000年成立了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。整合第一步:将十几个品牌初步整合为飞天、七星、大庆三个品牌;第二步:将这三个品牌整合为一个全新品牌——昆仑系列,全力打造。